- 有关衰老。现代人对衰老的概念相对淡漠,更注重营养健身或减肥。在《黄帝内经》中,首先是精、气、神。这三个东西都比较抽象,但是一定能感到它们的存在。诗云,三花不就空劳碌,四大萧条枉费争。所以,要抗衰老,就要注意精气神的饱满。
- 精气神是如何从盛变衰的呢?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六出祁山,身死五丈原。卒年54岁。这很意外么?一点儿也不意外。司马懿早就料到了。他打听到诸葛亮的生存状态:早起晚睡吃得少,事必躬亲公务繁。劳心费力,天天如此。想想这样可以长久吗?
- 精气神如何能养起来?看看孔夫子。那个时代他能活到73岁。强调饮食卫生,而且很讲究,如,而且买来的酒和肉干都不吃。如此一个人,应该其他方面也差不了。
- 储秀宫有块匾,上写着“顺时施宜”,是指根据时势调整自己的行为。太和殿里有块匾,上写着建极绥猷,意思是根据大道来建基业。身体也一样,必须根据自然规律来建立起自己的养生之道。饮食有节,劳逸有度,作息有序,顺应自然,善于应变,生命自然会在最佳的状态。
- 《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的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看看药王孙思邈吧。他活到了101岁。他为什么能活这么久呢?第一,精神好,少思虑。他提出不要心情反复无常,还认为夫妻之间的事情在精不在多。第二,他认为养生之要在于“小劳”,诸如摇动肢节按摩之类很重要。总之是运动但不要太劳累。第三,主要清淡饮食,少量多餐。第四,重视居住。要背山临水,气候宜人,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室内呢?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 怎么养气呢?气是维持生命的原动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呼吸之法,意念引导,咽下津液,胎息等。当然,这些前提是有时间。实际上,站在地铁里也可以练的,如果不看手机的话。
- 口开精气散,舌动是非生。少说话对养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从青年时期就要养生。否则,别看年轻折腾欢,当心年老拉清单。
- 静养。郭沫若,享年86岁,得利于静养。1914年初,郭沫若东渡日本,由于急躁和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后来在东京买了一本《王文成公全集》,学习王文成(即王守仁、王阳明)的静坐。每天清晨起静坐10分钟,晚上睡前静坐30分钟。不到半月,奇迹产生。一切恢复如常。
《黄帝内经抗衰老宝典》,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