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读《德国技术史》心得

最近,一直在审读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廖峻教授译的《德国技术史》。此书的作者为约阿希姆·拉特卡奥,德国著名的学者。审稿过程中有些心得,总结之。

第一,最适合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这是本书从头到尾贯彻的观点。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个观点:在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制作了一大一小两对翅膀后对儿子说:“一定要在中间飞行,如果飞得太低,翅膀就会被海水浸湿而变沉,你就会被拖入海浪深处;但如果你在天上飞得太高,你的羽毛离太阳太近,就会突然着火。”无论是引进,还是由本土产生,技术都不能脱离本国的实际。脱离了实际,就算有创新,也得不到使用。

第二,国家技术与民用技术共同发展。出于国与国之间竞争甚至是战争的需要,国家会支持一些技术的研发,这一部分特别重要。另外,民间的技术需求也需要足够的重视。前苏联在与美国的竞争之中,其实高大上的技术并不差,但是在民用上差距比较大。美国是全面开花,而前苏联这方面的发明与技术革新就少很多。

第三,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德国的化学工业。作者认为,德国化学工业的成功,主要的并不是实验室技术或者科研的成功,而是营销的成功。同样,在微生物发展方面,科研技术水平相当,但在啤酒这个行业就发挥了巨大的优势,而在医疗卫生行业就没有多少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