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

科学革命(英语:Scientific revolution),指近代历史上,现代科学在欧洲萌芽的这段时期。在那段时期中,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包括人体解剖学)与化学等学科皆出现突破性的进步,这些知识改变了人类对于自然的眼界及心态。科学革命发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结尾之时,开始了科学进步的历程,这个历程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科学革命的冲击,造成启蒙运动的出现,影响了欧洲社会。

科学革命的开始日期,史学家仍有争议。但1543年尼古拉斯·哥白尼出版的《天体运行论》通常被认为是科学革命的起点。从1543年,一直到1632年伽利略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段时间,常被认为是科学革命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复兴了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的旧有科学知识,被称为是科学复兴(Scientific Renaissance)。在伽利略之后,则是现代科学的兴起,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后,通常被认为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

如果单纯说工业革命,一般认为有三次,不指明第几次的,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英语: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更准确地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约于1760年代兴起,持续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而后产生所谓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和20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这段时间里,人类生产与制造方式逐渐转为机械化,出现了以机器取代人力、畜力的趋势,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一场革命,引发了现代的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工业革命在1759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前尚未真正蓬勃地发展。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当地的富藏的煤矿成为工业化的土壤,以及圈地运动大规模生产羊毛,并造成农民涌向城市等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纺织产业转向工业化。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英国为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也是最早结束工业革命的国家。

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与1万年前农业革命一般,革命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们推向了一个崭新的“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用上了石油作为能源。

第三次科技革命又名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数字化革命、信息革命、科技革命,二战后,自动化的计算机提升了生产力,核技术提供了超过石油的发电效率。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科技革命,至今仍未结束。

第四次工业革命并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