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技术史——从18世纪至今》出版

基本信息
书名:德国技术史——从18世纪至今
作者:约阿希姆·拉德考
译者:廖峻 饶以苹 陈莹超
审译:方在庆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138元
页码:604页
开本:170毫米*240毫米

内容简介
德国技术史是德国著名科学史家约阿希姆•拉特考的力作,讲述并分析从18世纪至今的德国技术发展历程。本书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好的技术不是最先进的,也不是最落后的,而是最适合的。只有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才能真正推动国家的发展。本书共分五章,从德意志的技术之道、木材技术时代、德意志生产体制的形成、技术与战争、大规模生产的边界五个方面全方面剖析德国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适合科学史学者、科技管理人员、在校大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约阿希姆·拉特考是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德国西北部)科学史和哲学系的新史学教授,研究领域有技术史、环境史、精神史、历史教学法等。其他著作有:《德国工业和政治:从俾斯麦到当代》《德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和危机:1945—1975》《木材:技术史中的天然物质》《韦伯传》等

目录

导论
1.对技术的全新思考——技术史的意义
2.蒸汽机的缓慢进步:技术作为推动力,技术作为大事件
第一章 技术史与“德国道路”——理论基础、模式与原则
1.过往时代的“适应性技术”——技术史中的地域研究
2.关于工业和技术领域中“德国道路” 的话语历史
3.“美国体系”与“瑞士模式”:国家技术风格的对比类型
4.德国的科学技术理想与经验的再发现
5.合理化、体制约束和规模约束:技术中的“专制元素”
6.技术史分期中的人类学标准
第二章 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为标志的技术(18世纪到19世纪初)
1.人类历史上的“木器时代”
2.“木器时代”的创新行为
3.德国——一个欠发达国家?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的地区技术概况
4.技术转让及对新技术的适应
5.国家、技术创新以及主导技术
6.节约木材带来的动力
第三章 德意志生产体制的形成阶段
1.从19世纪中叶到世纪之交:“规模经济”的解放与限制
2.铁路作为使国家走向统一的技术;汽车作为德国式迟缓的对照
3.“低廉且质差”——世界博览会与技术的民族主义
4.抽象与权威——论科学的作用
5.发明者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技术的发展观
6.美国模式与“美国危险”
7.在机械化的临界点
8.进步观念与安全管理的技术化——现代环境观念的建立与大量的表面化解决方案
第四章 战前、战中和战后阶段:大规模生产的合理性,权力与困境
1.从世纪之交到50年代:各种生活领域的技术化周期
2.战争的不完全技术化,技术人员的“背后捅刀”和闪电战概念
3.电气化与化学合成作为技术路径和集团化过程
4.合理化运动、心理技术和“为工作的乐趣而斗争”:泰勒制和福特制在适应德国国情时所面临的问题
5.唯能论要求、煤气经济和大型技术
6.机动化的德国道路
第五章 大规模量产的边界
1.联邦德国联邦德国联邦德国技术史上的断层:从消费的主导地位到对高科技的狂热
2.环境对汽车的适应性
3.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4.技术愿景和能源经济之间的核能:德国、欧洲和美国的核技术发展之路
5.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技术的人性化,又或:人类友好和环境友好是技术变革的意外副产品?
6.民主德国技术史中的德国道路与技术困境
后记:工匠人、游戏人、智慧人